首页汉语字典諸字的解释
諸

拼音 zhū 注音ㄓㄨ
部首言部 总笔画15画 结构左右
五笔YFTJ 统一码8AF8
笔顺丶一一一丨フ一一丨一ノ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ū(ㄓㄨ)

⒈  眾多、各個。如:“諸事”、“諸子百家”、“諸善男子,善女人”。

⒉  所有、一切。《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諸以前妖惡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棄咎之路。”《明史•卷二•太祖本紀》:“諸遭亂為人奴隸者復為民。”

⒊  之於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於”是介詞。如:“付諸行動”。《論語•衛靈公》:“子張書諸紳。”

⒋  之乎二字的合音。“之”是代詞,“乎”是助詞。《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⒌  於。《禮記•祭義》:“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春禘秋嘗。”

⒍  他、之。《論語•學而》:“告諸往而知來者。”

⒎  姓。如明代有諸茂卿。

异体字

  • ?
  • ?
  • ?
  • 諸
  • 諸

English

several, various

最读网諸字讲解

《说“諸”》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家族中,“諸”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字。 一、字形结构 “諸”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为“言”字旁,右边是“者”。“言”字旁在汉字中往往与言语、说话、表达等意义相关。这一偏旁的存在暗示着这个字可能与话语、陈述有着某种联系。“者”字有多种含义,在这里它与“言”组合在一起,共同构建出“諸”的独特意义。 二、字义解读 1. 本义:古代汉语中的“诸”(“諸”的简化字)为“众、许多”之意 - 例如“诸郡县”就是指许多郡县。在古文中,当我们看到“诸”表示数量众多时,它是一种对多个事物或群体的概括性表述。像“诸生”,就是众多学生的意思。这种用法体现了古人对数量概念的一种简洁表达方式,在描述大规模的人群或者事物集合时非常方便。 2. “诸”还有“杂、非一”的含义 - 如“诸般”,表示各种各样、多种不同的类型。这里的“诸”传达出一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感觉。再如“诸多事务”,强调事务的繁杂多样,并非单一的一种情况。 3. 作为代词,相当于“这、此”或“那、彼” - 在古文中,“诸”有时可以起到指代的作用。比如在一些语境下,“诸”可以代替前面提到过的某个事物或者情况,起到一种回指的功能。这反映了古汉语在表达上灵活运用代词以使语句简洁的特点。 4. 通“储”,有储备的意思 - 在一些古籍中,“诸”可以表示储备物资等概念。例如在记载仓储或者国家战略物资储备时可能会用到这个意义。这一用法虽然相对较少见,但却展示了汉字一字多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下语义转换的特点。 三、在文化和语言中的体现 1.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在古代诗词和散文作品中,“诸”字频繁出现。如在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苛政猛于虎也,而况乎繁重之赋税,诸般苦役”,这里的“诸般”生动地描绘出了捕蛇者所遭受的各种各样沉重压迫的状况。它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深刻体会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 2. 语言习惯的传承 - 即使在现代汉语中,“诸”字虽然多以简化字“诸”的形式存在,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用法习惯。比如在一些书面语或者较为正式的表达中,“诸多”“诸位”等用法依然常见。“诸位”是一种礼貌地指代多人的说法,在会议、演讲等场合广泛使用,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语言中的延续性。 “諸”这个字从它的字形结构到丰富的字义,再到在文化和语言中的广泛应用,都反映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是古人智慧和语言创造力的结晶。

諸


※ 諸的意思、基本解释,諸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諸【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唐韻》《廣韻》章魚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專於切,?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

《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

《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

《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

《韻會》有諸,疑辭。《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于諸,寘也。《公羊傳·哀六年》?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註》齊人語也。

諸侯,國君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官名。《周禮·夏官》諸子。《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神名。《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

諸比,凉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

因諸,齊獄名。《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註》因諸者,齊故?人之地。

諸于,衣名。《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

偏諸,衣緣也。《賈誼傳》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

《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

《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禮·內則》桃諸、梅諸。《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

《周禮·天官·六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

草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

獸名。《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

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

蟲名。《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

山水名。《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

邑名。《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註》諸、防,皆魯邑。《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諸縣。《註》春秋城諸及鄆者。

澤名。《爾雅·釋地》宋有孟諸。《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

姓。《說苑》越大夫諸發。《唐書》兵部侍郞諸道。

複姓。《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

《廣韻》正奢切《集韻》之奢切,?音遮。亦姓也。《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何氏姓苑》吳人。

《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註》諸音查。《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譌作諸。?,本詐上聲,音查,非。餘詳?字註。

《字彙》常如切,音稌。詹諸,蝦蟆也。《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諸【卷三】【言部】

辯也。从言者聲。章魚切

说文解字注

(諸)辯也。辯當作辨。判也。按辨下奪䛐字。諸不訓辨。辨之䛐也。䛐者、意內而言外也。白部曰。者、别事䛐也。諸與者音義皆同。釋魚。前弇諸果。後弇諸獵。諸卽者。郊特牲。或諸遠人乎。亦作或者遠人乎。凡舉其一。則其餘謂之諸以别之。因之訓諸爲衆。或訓爲之。或訓爲之於。則於雙聲曡韵求之。从言。者聲。此以聲苞意。章魚切。五部。

交流分享

  • 諸的词语
  • 諸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