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作文库

关于萧红的作文-萧红的作文素材

时间:2022-09-20 10:07:56 作者:李瑞文 字数:21392字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   ,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关于萧红的作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萧红的作文1

“只因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难以忘怀,就记在这里了。”———题记

萧红,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短暂的一生多灾多难,我们所熟知的《呼兰河传》记下了她幼年的回忆,悲哀之中有一丝光明和温暖,那是来自他祖父的疼爱。呼兰河,这个小城,是萧红回忆中的一片舒适圈。

萧红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又是极富戏剧性的。她放弃与家的一切关联,恰是在祖父走的时节,去了远方逃难。

萧红被称作鲁迅的学生,这是对她极高的评价,周先生在世界文坛有极高的地位,能成为他的学生,那实属荣幸。萧红对文坛有极大的贡献,她的创作极富灵性,她笔下的人物活生生的,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自然而然,蕴含着一种稚拙浑朴的美;一种独特而醇原的情调。基于此,她更加有资格,有能力为周先生整理文章。

萧红有太多引人争议的地方,这里我只对两处说明看法:萧红一生中随了许多的男人,萧军、端木蕻良与之感情最深,萧军直率,但是易怒;端木蕻良软弱,但是心细。在感情上,萧红总是投入太深,以至于受伤的总是她。

也许当年两萧分道是最好的选择,萧红要的只是一个让她潜心写作,安享余生的环境,萧军喜欢打游击一样的生活。恰逢此时,端木蕻良接纳了她,怀着萧军的孩子与端木结了婚。在简陋的婚礼上,萧红感叹:“我想要的生活就是相互包容,体谅,是平和,简单的幸福,感谢端木成全了我。”

但在萧红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骆宾基昼夜陪伴,这才是萧红最终的选择。

萧红曾有过两个孩子,一个是送人了,另一个死于非命。萧红为什么后来放弃了第一个孩子?众说纷纭,但我个人理解,她无能力承担抚养孩子的重担。当年她与萧军两人不足以养活自己,连一晚上五毛钱的被褥租用费都掏不起,再添一个娃娃,那更是难上加难。送人,是孩子最好的归属。

总之,萧红一生都是受苦受难的,但在她短暂的31年的生命里,她创作了《呼兰河传》《弃儿》《生死场》还有明天我们即将要学到的《回忆鲁迅先生》,这些巨作,怎能说不是她的黄金时代呢?

关于萧红的作文2

萧红是人,民国时期四大才女之一,论才华,实在是天赋异禀,文字朴实却又直击心灵,她的作品往往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读性很强,曾有人评价萧红是30年代最优秀的女作家。论个性追求,萧红又着实是现代女性追求独立的先驱,其勇敢,独立,坚持的品格令我印象深刻,在当时作者们都在纷纷写战时报道时,萧红在创作自己的《呼兰河传》,时间褪去,人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而论感情,萧红一生的感情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可悲可泣。

杜有过两本人物类作品,另外一本是关于民国美女林微因。这两本作品都偏向于用女性的视角,写出旖旎的故事。

落红潇潇里,杜将萧红的描述成一个等待别人救援,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弱女子。但是在我心里,萧红绝不是这样的一位弱女子。

诚然,被困旅馆的日子大概是萧红人生中最困难的日子,这样的日子里,孕妇萧红被未婚夫遗弃(其实我是不愿意将遗弃这个词用在萧红身上的。她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己的人生追求,绝不是谁的附属品)。

历来的故事里,关于萧红和汪恩甲的那一段都是匆匆带过,说是生活所迫,投奔了未婚妻。而在历史上,当萧去北平时,汪追去了,我相信他对萧红是有感情的,本以为事情到这里就圆满结束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她的未婚夫,却在她怀孕欠债后舍她而去。是家庭的压力还是只是出于报复萧红之前让她颜面损失。我相信是经济压力,他只是一个小学教员,追逐未婚妻到北平并在她走头无路的时候坚持在一起已经承受了不少压力。人是群居动物,也是物质动物。家人朋友都不支持和理解的婚姻大概是很难走下去的。

杜的理解是后者,汪只是出于报复心理,他想让这个让他威严扫地的女人吃吃苦头。汪是封建思想的典型代表,认为女人应该三贞九烈,只是个附属。这也是当时许多男人心态写照,甚至现在这种歧视也还存在,有一段话,作者写得极好的。

这世界上最脏的是男人,他们一方面宣传者礼义廉耻,一方面钻进青楼。

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可这要求只要求女人去遵守。

不禁觉得可悲,可怜。现今这种情况已经要好得多,但是社会还是认为男女分工有别,有许多大男子主义的人。这让我思考,女性应该追求怎样的独立,怎样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坚持自己的选择。

欠下一笔巨额债务,孕妇萧红给报社写信,结识了萧军。引出了萧军救美这一佳话。纵然相逢时,萧红的处境是那么狼狈不堪,但是两颗文艺的心还是像命中注定一般走到了一起,两个人爱的纯粹,他们相互扶持着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时刻,我想这就是爱情的美妙之处,而萧军应该是萧红此生最爱的人。萧军的性格洒脱霸道,他是文艺同志,他欣赏着萧红的才华,被她的才华所吸引。却容不下别人说她比他更有才。爱情能否抵得过流年和私欲?二萧的分开让我十分叹惋。

萧红自己对家人的回顾是,祖父教会了她这个世界上除了冰冷和憎恨还有爱和温暖。大抵她和她的家人从来是不能相互理解的。

最初萧红的离家出走,是因为她对被安排的命运的不满,她心有所属,她的伴侣绝不是那个本本份份做小学教员还抽大x的教书先生。她想去北平念书,而不是中学毕业后就嫁人生子。绝不是被安排的命运,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

萧红的人品以及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特质我是极为欣赏的。

她不愿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情感一事只愿随心,和萧军的结合更是一段佳话。然而退却最初的年少情浓,当他们面临着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时候,当萧军开始对她讥笑羞辱的时候,甚至当萧军开始打她的时候,我看到了萧红的自我牺牲,包容,甚至是为萧军遮掩。不可否认,萧军是有些大男子主义的,他是霸道的英雄,不是一个小男人。最终在一次分歧之后,他们选择了分开。是的,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人生追求以及价值观。萧红从不是一个温温顺顺没有思想的“传统”女性。我想,此时的萧红要的不过是一份平平淡淡的感情,没有讥笑,没有争吵,她累了。

一代才女,不过31便匆匆离去。

关于萧红的作文3

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这暴力的、奴隶与欺侮的社会中,从异乡到异乡。题记

萧红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

她经历了许多的苦难,我看了就像自己也经受着这样的苦难一样;她说过许多悲哀的话,我看了就像自己也快要沉浸在这样的悲哀一样;她写温暖和希望是自己永远的憧憬和向往,我同她一样;她为爱遍寻天涯,却伤痕累累、亲离众叛,死的时候也不能再见最爱的人一眼,我总为此她感到不幸。

半年前,我看了一部电影,那是传记类的文艺片《黄金时代》第一次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之后,我继续看她写下的文字,看《呼兰河传》,看《小城三月》,看《后花园》,看所有的故事与心情,如何连成一条无形的线,让我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萧红首先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位文字忠实于感情的作家,否则我绝对不会对她看重半分。其次,萧红的遭遇感染了我,她一生的苦痛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现实,我真希望她留下的作品不止这么多。我希望一直读她,读她的伤悲,读她心里的落寞,所以,我认真地看那部很长的文艺片,也很认真地写这篇虽然不很严谨却很真挚的文学评论。

一部电影或者一篇文学评论并不足以说明她的全部深刻,然而,即便如此,当初看完这部时长两个半小时的文艺电影,我的心中摇曳着挥之不去的落寞情绪。就像萧红其人,她的文字、她笔下的人、她的语言带着与她同样特质的某种感情,说是悲哀,我更乐意称之为落寞,那种被未婚夫抛弃的落寞、被家族排斥的落寞、被注定孤独终生的落寞以及唯有时间知晓自己所有苦痛的落寞。

萧红一生,十分凄惨,我觉得她的凄惨的命运是注定好了的。萧红的性子是很要强的,同时她的心也很敏感,如果不是这样,当初听从父母的安排和未婚夫汪恩甲结婚也是很好的生活,但是作为一个不到二十的芳龄女子,对于自由的爱情有着多么强烈的向往啊,又因为上学接受了许多的新思想,那么叛逆的性格自然会导致萧红自身和家族的对抗,那么如萧红在《小城三月》里所写的,翠姨因为对表哥爱而不得的痛苦,同样也真实地反映在了萧红本人身上,吵架,绝食等等,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她选择逃婚,成为出走的娜拉。萧红对于爱情是充满向往的,而这出走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爱情,她还为了寻求希望和温暖。萧红的家庭虽然比较富裕,但在萧红的记忆里,我的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也是荒凉的,因此她并未感受到来自家人足够的爱,除了依靠唯一的老祖父。后来萧红在书里写道,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萧红一生漂泊不定,人间冷暖自知,纵然后来遇到了在她最危难时刻救她的萧军、同病可以相依的端木和备受其景仰的骆宾基这样三个男人,心中依然难以忘怀小时候的家乡,难以忘怀美丽的后花园和后花园里老祖父给予自己深沉的真实的爱。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对于爱情,萧红是敢作敢当的。萧红敢于为了追求自由的恋爱而选择离家出走,敢于为了追求真实的感情而选择追随萧军,则同样敢于在旧日恋人变心之后毅然离开,敢于一个人走前途未卜的人生道路,也敢于一个人死去。

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她用她的全力去爱,她的爱,让她爱的男人,变得强大起来、骄傲起来、随心所欲起来,然后她第一个被伤害。她的强大,让男人下手很重,其实,她是很疼的。

我很羡慕萧红其人,即便她一生坎坷,爱情道路并不顺利,然而我无法忘怀她对于痛苦和艰难所做的抗争,我无法忘怀她因为追求心中所爱而宁生宁死的精神。有人说她傻,有人觉得她情商低,我只觉得她很坚强,我只觉得她很伟大,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她那样勇敢,不是所有人都能为爱情牺牲掉自己的安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战火纷飞里寻找心灵的宁静。

每次想起萧红,心中总会浮现这样的场景:灰白的天空下人群纷杂,所有的人都忙着逃难,偏偏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就如此引人注目,想要尽快往前赶却脚步蹒跚,一手托着似乎要下坠的腹部,另一方面还得照顾自己的行李,走着赶那趟重庆最后的船,快上岸的时候跌了一跤,包袱全部摊开,凌乱得不成样子。船就快开走了,她挣扎着想要起来,日军的炮弹便疯狂地炸起来,天上又下起雨来,她只有凭借着命运了。

这其实是电影《黄金时代》里的画面。说到萧红,我其实是不忍直视的,也不忍心要去批评她说她在感情上太不独立了,我只是暗暗地悲悯她,同情她,并且深深地知道:本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我心中的萧红,一定是坚强的,为了爱情绝对勇敢、面对苦难也不屈服的。她不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但永远在寻找些什么,以笔为媒,她在写作中中寻找,寻找她的故乡、亲人,寻找穷人、妇女和儿童。

我看《呼兰河传》,我看《小城三月》,我看《后花园》,甚至也看《萧红全集》,看他人对于萧红的印象,这些事物组织起来,我以为我就真的看到了一个真的萧红了。其实不然吧,但如果不是,她又会是怎样呢?

我只知道,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这暴力的、奴隶与欺侮的社会中,从异乡到异乡。

关于萧红的作文4

萧红跟我的外公一样,都是生于1911年,宣统三年。“宣统”这个年号其实在“双十”枪响的那一刻就该废止了。那是个不尴不尬的时代,不过,他们坠地的呱呱声与易代的枪炮声之间并无丝毫的关联。如果只是个普通平常的乡下人,那么萧红多半会像我的外公外婆那样,卑微地活在山野草间,逃过20世纪的兵荒马乱,熬过上山的饥荒与下乡的动荡,最后听着“春天的故事”,尽享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然而,萧红却是一个不安于命运的女子,从小就向往呼兰城之外的天空。在她的想象中,那天空一定是宁静而幽远的,一定是湛蓝而明亮的,适合她青春的羽翼尽情地放纵。可现实的世界总林立着一堵堵坚硬的高墙,挡住了她一次次远眺的视线,天空渐渐压下来,变得低沉,变得昏暗。

萧红出生当天是端午节,在五月的粽香里,榴花照眼,却无法照亮她头顶那片天空。她是带着洪亮的哭声,来到这世上的。接生婆老石太太将她从水盆中拎出,说了句:“这丫头蛋子,真厉害,大了准是个茬儿。”端午节,既是屈原自沉汨罗的忌日,又是民问驱瘟除疫的时候,这自然被家人视为不祥。萧红说:“我这一生,是服过了毒的一生,我是有毒的,受了害的动物,更加倍地带了毒性……”

“毒性”让萧红受尽父母的冷遇。不过是打碎一只杯子,竟会被父亲骂到浑身发抖的地步。继母就不必提了,连生母在世时,对她也是淡淡的。难怪在《呼兰河传》里,她反复写道:“我家是荒凉的。”

这荒凉的家里,唯一带给萧红温暖的就是祖父。尤其在大雪中的黄昏,她嗣着暖炉,挨着祖父,听老人家朗读诗篇,看着那翕动着的微红的嘴唇,感到一股暖暖的春意,甚至听暖炉上水壶的盖子,都像伴奏乐器似的吱吱振动。祖父时时会把多纹的两手放在她肩上,而后又放在她头上,她耳畔便响起这样的声音:“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长大就真的好了吗?终于20岁的萧红,决定效仿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也来个离家出走。1879年娜拉的摔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而萧红听到的却只有家里叮咣的闩门声,等来的是被父亲开除族籍的惩罚以及经济上的制裁。在哈尔滨漫长的冬天,雪地上留下的是她夏日穿的通孔鞋的鞋印。鲁迅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同时还冷静地指出,娜拉面前就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遗憾的是当时萧红并没有听过这些,更不知道《包法利夫人》中离家出走的爱玛是服毒自杀的,《复活》中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卧轨自杀的。

因遇人不淑导致未婚先孕,而后不幸成为“始乱终弃”故事里的悲情女主角。萧红的困窘又远不止这些,债务缠身不说,还被软禁在东兴旅馆,时刻有被老板卖到妓院偿债的危险。

当那天空布满阴云,还伴随着阵阵闷雷的时候,萧红终于盼来拯救自己的英雄。只不过那英雄没有驾着五色祥云,而是穿着褪色的学生装、带补丁的灰裤子以及露脚趾的破皮鞋。这个叫萧军的男子汉,为这个叫萧红的弱女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只可惜,这片爱的天空并不温馨。萧红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遍布创伤。她让他取一片黑面包,涂上一点白盐,当奶油,学电影上那样度蜜月。她要的是一个能与之比肩而坐,携手描绘生命色彩的人。而萧军却是一个坦荡豪爽,性格强悍,“爱便爱,不爱便分开”的血性汉子。生死相许的爱情,始终无法让渡成相依为命的温情。于是冲突和争吵就像一张大网,网住了他们的天空。萧红用组诗《苦杯》来盛放自己那无尽的哀情与满腹的烦闷。“已经不爱我了吧!尚日日与我争吵,我的心潮破碎了,他分明知道,他又在我浸着毒一般痛苦的心上,时时踢打。”“往日的爱人,为我遮蔽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让我怎样来抵抗?敌人的攻击,爱人的伤悼。”虽然连印度的圣雄甘地也不免对妻子动粗,但萧军却真的不该对萧红施以老拳飞脚。毕竟那时的萧红才二十几岁就已面色苍白,头发青白了。除头痛外,每月的肚痛像一场大病折磨着她。

在爱情的天空里,萧红变成一个溢满泪水的容器。她开始凭借自己的笔去拓展另一方天地。傅雷在泽著《约翰·克里斯多夫》献词里说:“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萧红向着光明,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终于在重重阴霾中,被一道亮彩所笼罩。那道亮彩来自鲁迅。在看完萧红写的《生死场》的校样后,鲁迅用红笔逐一改正了错字,到处向朋友推荐,称赞其才华。但这道亮彩,随着鲁迅的去世,便成为回忆。萧红听到噩耗,总是想哭,念起先生的抚慰与爱护,被反复的回忆熬煎的一个月里不断发烧,连嘴唇都被烧破了。

乱世浮生,命运对萧红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戏弄,我真不愿再细数她那么多心酸的故事。在与萧军的关系破裂之后,她又把自己的情感和命运转交给另一个男人,作家端木蕻良;还赠之以相思豆和小竹竿,前者代表爱,后者则象征坚韧与永恒。可是面对已经怀有萧军骨肉的萧红,端木蕻良这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的少爷,竟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1938年,四海狼烟,萧红和端木蕻良从西安回武汉。在绿川英子的一篇回忆文章中,有这样一幕场景:逃难的人群如濡湿的蚂蚁一般钻动。萧红夹在其中,大腹便便,两手撑着雨伞和笨重的行李,步履迟缓。旁边,是轻装的端木蕻良,神态从容。萧红并不企求帮助,只是不时地用嫌恶与轻蔑的眼光,瞧了瞧自己那隆起的肚子。

颠沛的生活就此拉开序幕。从武汉到重庆,再到香港,离故土越来越远了。她的梦魂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家乡的呼兰河,那是一条开阔、浩荡、舒缓的河。呼兰河的土地上有底层卑贱的人群,有劳苦者与死难者不朽的哀词。复活了那里的风俗和礼仪,重温旧时祖父带给她的爱与欢笑,还让我们看到那里满天的星光、满屋的月光以及满河的灯光。可是这所有的书写,都无法抵御海边夜晚的荒寒,更无法消弭她满身的病痛。在生命的黑夜里,她的天空越来越低。在太平洋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临终的她只能感叹“与碧水蓝天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萧红曾经说过:“为了要追求生活的力量,为了精神的美丽与安宁,为了所有的我的可怜的人们,我得张开我的翅膀。”在铅灰色的天空上,她到底还是张开了自己并不丰满的羽翼,向人间一现惊鸿影。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萧红的作文全部内容,本站一直关注学习资料,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更多内容请各位同学持续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