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帙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帙
⒈ 书、画的封套,用布帛制成。
⒉ 整理书籍:“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
⒊ 量词,用于装套的线装书。
异体字
- 袟
- 袠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book cover; satchel or bag
最读网帙字讲解
《说“帙”》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王国里,“帙”是一个独特而富有韵味的字。
一、字形结构与读音
“帙”,从巾,失声。它的字形给人一种简洁而规整的感觉。“巾”作为部首,往往与布帛之类的物品有关。这个字的读音是“zhì”,读音沉稳有力,在古汉语以及现代书面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字义内涵
1. 书套与书籍的包裹
最初,“帙”的意义与书籍的保护和收纳密切相关。古代的书卷多以布帛等材料制作,为了便于保存和携带,人们会用布帛将几卷书包裹起来,这种包裹书籍的布帛就称为“帙”。例如,在古代的藏书之所,一帙一帙的书卷整齐地排列着,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像《说文解字·巾部》中就有记载:“帙,书衣也。”这体现了它在早期最基本的功能。
2. 成册的书籍
随着时间的推移,“帙”逐渐演变成表示成册的书籍这一抽象意义。当我们说“一帙书”时,就是指一册书。这一意义的转变反映了从具体的包裹之物到其所包裹内容的概念升华。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用法,如“架上帙纵横”,描绘出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的画面。
3. 量词用法
“帙”还作为一个专门的量词来使用,用于计算书籍的数量。这种用法精准而富有文化底蕴,与其他量词有所区别。比如“百帙藏书”,强调藏书的数量众多,而且以“帙”为单位,更增添了一种文雅的气息。
三、文化意义
“帙”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书籍是智慧和知识的象征,而“帙”作为与书籍紧密相连的字,见证了古人对书籍的珍视。从私人藏书的精心包裹到书院、藏书楼里众多帙卷的汇聚,它反映了古代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侧面。同时,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语境下,“帙”字的使用也使得表达更加典雅、庄重,体现出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总之,“帙”这个字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从古代书籍的制作、保存到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信息,是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汉语言文字的一个有趣窗口。

※ 帙的意思、基本解释,帙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帙
袟、袠
〈名〉
(1) (形声。从巾,失声。本义:包书套子,用布帛制成)
(2) 同本义 [cloth slip-case for a book]
帙,书衣也。——《说文》。今人谓之函。
合为三帙,三十卷。——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
(3) 又如:帙帷(包书的布套)
(4) 书;书的卷册、卷次 [book;volume]
聚帙数万,多朱黄涂乙处。——宋· 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
诗赋篇帙繁多,不入《诗经》,而自为—略。——清· 章学诚《校雠通义·补校“汉艺文志”》
(5) 又如:道帙(道家的书);一帙(一册书;一套书)
词性变化
◎ 帙
〈动〉
整理书籍 [rearrange the books]
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杜甫《晚晴》
康熙字典
帙【寅集中】【巾部】 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直質切,音秩。《說文》書衣也。《廣韻》書帙。《梁昭明文選序》飛文染翰,則卷盈乎緗帙。
又《玉篇》小囊也。
又《韻會》次序也,書卷編次。
又姓。《韻會》出纂文。《說文》或作袠。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帙【卷七】【巾部】
書衣也。从巾失聲。袠,帙或从衣。直質切
说文解字注
(帙)書衣也。書衣謂用裹書者。亦謂之幒。陸德明經典釋文三十卷。合爲三袟。今人曰函。从巾。失聲。直質切。十二部。
(袠)帙或从衣。